首页 > 专项答题 > 详情 返回
【专项答题 】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
来源:北京市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北京科普发展与研究中心 |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8日

艾滋病的正式名称是什么?它主要摧毁人体的哪个系统?艾滋病能被彻底治愈吗?哪些行为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治疗的关键是什么?艾滋病会通过食物传播吗?……这些问题,都与艾滋病有关。

所谓艾滋病,医学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杀伤人体中的CD4+T淋巴细胞,使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并发症,最后导致死亡。目前临床上没有特效药可治愈艾滋病,只能通过药物改善症状。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艾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艾滋病危害巨大,而且可能就在你我身边。2023年7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发布的《2023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终结艾滋病之路》称,2022年全球新增13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63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据报告,全球目前有39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国家卫健委指出,中国每年大约新增8万例艾滋病患者,其中青年学生和老年人群体的感染人数更是逐年增加。也有一些人“谈艾色变”,对艾滋病存在很多错误认知和不必要的恐惧,造成社会恐慌。

今年的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传播正确的“防艾”理念,提升公众健康科学素养,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特别推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专项答题活动。

公众通过答题,将了解到丰富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包括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等。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专项答题

本次专项答题活动重在提升公众对于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对待艾滋病的观念,得到了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电信博物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背景介绍

科学家研究发现,艾滋病病毒已知的4种病毒株,均来自喀麦隆的黑猩猩及大猩猩。早在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患者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为该病命名,即人们俗称的艾滋病。不久以后,艾滋病迅速蔓延到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

为提升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象征着大众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心与支持。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确定并发布我国今年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通过线上形式设置每日答题、限时挑战答题、PK答题、专项答题等不同模式,可让您在碎片化时间利用“小屏”提升科学素养。您还可以通过“测测你的数字科学素养”板块进行自测,了解自己在科学精神与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情况。

同时,大赛还将从解读国家战略、前沿科技、社会热点、科学(家)精神、应急科普、科学辟谣等不同角度,与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不同主题的专项答题。